贯彻落实两会精神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老年报 发布时间:2024-03-26 11:03:11 责任编辑:郑伟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满足老年人多方面需求,让老年人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责任”。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期间,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陆治原在“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要求,在民政部党组坚强领导下,中国老年报社课题组自2023年以来积极围绕服务推动老年友好型城市及社会建设策划开展了调查研究、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工作,得到民政部领导批示肯定,产生了良好社会影响。为全面营造浓厚氛围,服务助推老年友好型城市及社会建设,即日起本报特设专版陆续展开相关报道。

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由来与内涵

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起源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实践,其建设情况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由来

老年友好型城市,又称作适老型城市、关爱城市等,由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简称“WHO”)于2005年首次提出。2007年,WHO发布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指出老年友好型城市是以促成积极老龄化为目标,通过不断减少人们在老龄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障碍,强化老年人群身心健康,提高其社会参与度,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其自我价值。2012年,WHO成立老年友好型城市网络。截至2022年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成员超过1400个。

中国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始于2009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决定在6个省的9个城市和城区进行“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到2013年我国共拥有14个“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

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内涵

老年友好型城市的概念包容性很强,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学界对此也日益关注。从现有研究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强调提升城市的老年友好程度。一是强调在城市硬件和社会环境两方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二是强调提升老年人的独立性和社会参与度;三是强调关注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和平等权利。

中国学者结合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主题也展开了一些研究。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本质在于推动社会变革和转型,应直面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劳动力短缺、养老金支付、长期照料和孝道式微等风险挑战,通过“有备而老”来应对系统化风险;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指出,“老年友好”首先意味着对老年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转变,一个不分年龄公平参与和共享的社会是“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吉林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贾玉娇指出,老年友好型社会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建设水平是衡量社会现代化水平的基本标尺。

借鉴既有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的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需要在党的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协同共建,需要统筹完善住区、社区、街道、城市等多层次的环境建设,需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安全宜居的空间、提供优质充足的服务、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加快建设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相协调的老年友好型城市,自2021年6月《北京市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3)》出台以来,全市老年人居家生活更加便利,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敬老爱老氛围更加浓厚。图为志愿者正在教老年人使用微信基础操作。 胡婷婷 摄

以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为抓手 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2019年出台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2035年要全面建成老年友好型社会。2021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2024年《民政部工作要点》要求,“推进全国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广大专家学者也积极呼吁加快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及社会建设。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2.17亿,占总人口比重15.4%。中国老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华指出,中国的老年人口不仅规模大、发展速度快,还呈现出发展不平衡态势,由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治理挑战和社会建设问题,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如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必须回答好的历史性问题。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浙江工商大学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王杰秀认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治保障、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把党中央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落到实处。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推进社会适老化转型。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新指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下,应树立老龄社会主流化观念,将适老化理念和措施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领域和全过程。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要适应数字社会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杜鹏认为,数字化时代的老年友好环境建设,除了完善硬件设施保障外,还需构建全龄友好“数字包容”的社会环境。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统筹兼顾、尊重差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指出,女性普遍比男性长寿,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解决养老问题时需考虑性别差异。友好型社会应将老年人作为主要评估者,注重提升老年人的参与感、获得感。

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以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黄琦提出,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推动个人、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媒体等积极参与打造老年时尚生态体系,促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积极助推中国特色的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带来了直观且复杂的挑战,在显著改变人口结构的同时,对宏观社会运行和微观家庭决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推动城市建设向老年友好型转向,既是时代之需,也是形势所迫。

为构建一套既能与国际接轨又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中国老年报社课题组在系统梳理分析、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聚焦人文友好、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业态友好、参与友好等六大维度,研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老年友好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评价一座城市的老年友好程度,助力中国特色的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2023年以来,青岛市聚焦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养老助餐服务网络,增加安全可靠、经济实惠、营养健康的助餐服务供给,打造形成“暖心暖胃、好吃不贵”养老助餐服务金字招牌。图为老人在助老食堂排队就餐。张谌 摄

我国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政策演进

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这项工作既需要实践探索,也需要政策支持。2005年以来,在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部分文件见下表。

自2010年以来,青岛、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积极探索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见下表。

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