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政厅厅长陈斌就养老工作答记者问

文章来源: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1-24 09:36:56 责任编辑:闫景真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浙江也不例外。

据悉,目前全省60岁以上户籍老人已经达到1340万,占比26%;截至2022年底,我省常住老年人占比为20.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预计未来10年,每年都将净增70万以上,照这个趋势,到2035年将超过2000万人。

伴随着老年人越来越多,大家对养老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养老工作。

那么,浙江养老工作现状如何?又将如何破解人口老龄化矛盾,解决好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

1月23日,2024年浙江省两会“厅(局)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陈斌回答记者提问。

潮新闻记者包一圣/摄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工作,连续两年将“浙里康养”集成改革列为共同富裕富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老有康养”公共服务优享工程扎实推进。”陈斌提到,我省养老服务总体呈现健康健康发展良好的良好态势,总体可归纳为“三个有”:

一是有“床”,全省已经建成1800多家养老机构、31万多张床位,完成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3万户;

二是有“网”,初步形成居家社区服务网络,加快建成建设了中心食堂、村社助餐点、邻里助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老年助餐服务配送餐网络体系,去年老年助餐服务超过9000万人次。同时,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老年志愿者累计注册300万人;

三是有“底”,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高龄和孤寡老人得到有效兜底保障,低保标准实现市域同标,特困实现、城乡统筹,分别达到人均每月1149元和1847元。

前一阶段,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我省1200多万老人的自理能力筛查,发现老年人需求有几个显著特点:就医用药备受关注、老年助餐广受欢迎、家门口养老深受期待、老龄产业前景广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推进老有康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此,浙江民政从“医、食、住、行”四等方面入手,加强“四心联动”系统推进养老工作。

首先是“医得尽心”,患病能够及时看。在卫健、医保等部门协同推进下,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走在全国前列,老年人基本看病需求能够逐步得到满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2.4岁。目前,我省长期护理保险已覆盖1870万人,认知障碍床位累计建成2万张。今年将扩大长期护理险试点范围,加快建设“康养联合体”,特别是重点加强失能失智老人的早干预早治疗,这是家庭养老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民政厅计划试点建设一批社区认知障碍干预中心,开展宣传教育、早期筛查和干预,同时加强这一领域的科普、培训和国际交流合作。

其次是“食得暖心”,到点能够吃上饭。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针对不少老人“不能烧、不敢烧、不会烧”的刚性就餐需求,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党委政府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的重要举措。我省老年助餐工作起步较早,2003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指导下,第一家老年食堂在杭州翠苑社区建成。目前全省老年助餐点已有8000多个老年助餐点,但还不够均衡,尤其是山区海岛农村,地广人稀,成本高、投入大、助餐难。今年民政部门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再建2500个助餐点,努力让有需求的老年人“暖胃”又“暖心”。

第三是“住得安心”,养老能在家门口。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智慧养老”相融合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成为主体。积极引导和支持适老化改造,鼓励社会组织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推动专业服务向家庭延伸。“社区、机构养老”作为依托。下步要充分有效利用社区闲置用房,建设嵌入式养老机构,推进乡镇敬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重点加强农村养老服务,深化“海岛支老”、加快“山区助老”,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智慧养老”提供支撑。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提升老年人健康服务管理水平,健全完善困难老人动态监测机制,及时进行救助帮扶。今年将对低保老人将按当地低保标准增发10%基本生活补助。

第四是“行得舒心”,银龄能有新活力。我省60-69岁老人占户籍老龄人口的一半数以上。随着越来越多“60”后步入老年加入,老年群体的生活行为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级民政部门在切实履行保基本、兜底线职责的基础上,也要运用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共同推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

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老有所乐

热点专题